我们知道快乐是可以“传染”的。比如,拥有约860亿个大脑神经元的我们——人类,容易产生情绪共鸣。“情绪”固然和大脑神经元的关系紧密,可我们不禁要问,自然界有些生物的神经元远少于人类,它们会有情绪共鸣吗?
熊蜂,仅拥有约100万个神经元的昆虫,如果说它们也会产生情绪共鸣,相信很多人都会摇摇头:我不信。然而,最近的一项研究可能会颠覆你的观念。 2025年10月24日,南方医科大学彭飞教授团队发表于Science的成果表明:这些大脑只有“芝麻粒”大的熊蜂,不仅有自己的“小情绪”,还能把积极的“好心情”传递给同伴。熊蜂用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国的那句古话:独乐乐不如众乐乐。
01 昆虫能传递快乐?
确实,我们很难直观判断:那个在花丛中嗡嗡忙碌、看似“面无表情”的熊蜂,到底是正在高兴还是在难过。
怎么才能测试出熊蜂对乐观情绪的反应呢?
研究团队设计了层层递进的行为实验,一步步揭开了熊蜂的“内心世界”。
首先,他们为熊蜂进行“心理体检”,准备了两种颜色的假花,实验常用蓝色表示“有糖水奖励”、黄色表示“无奖励”,此处的假花分别用A、B指代:
熊蜂在A里能喝到甜水,会表现出“开心”的活跃状态;而B里的水是无味的,熊蜂会主动回避。经过反复训练,熊蜂们逐渐学会了“见 A 就冲、见 B 就躲”,建立起清晰的“颜色—奖励”关联记忆。
关键测试来了!研究团队拿出了介于 A、B 之间的“中间色假花”——这种颜色处于熊蜂的“模糊判断区间”,既不明确对应“奖励”,也不明确对应“无奖励”。结果显示:尝过甜水、处于积极状态的“乐观蜂”,会主动冲上去尝试中间色假花;而没尝到甜水、状态中性的“悲观蜂”,主动尝试的兴趣不大,始终犹犹豫豫的。
神奇时刻紧接着出现!研究团队让一只“悲观蜂”和一只“乐观蜂”在仅保留视觉接触的环境中待上10分钟。结果发现,那只原本犹豫的“悲观蜂”,乐观倾向显著升高:面对中间色假花时,反应变得积极,也愿意主动尝试了。这意味着,“悲观蜂”可能 受到同伴的快乐的“感染”,从而自己也变得乐观起来。这可是科学界第一次在无脊椎动物中,证实情绪传染现象的存在。
02 快乐是怎么传递的?
既然快乐能在熊蜂间传递,那传递快乐的载体是什么呢?
为了找到答案,研究团队又设置了各种“隔离”实验——通过特殊装置,逐一隔离嗅觉、触觉以及视觉等可能的信号通道。结果显示:熊蜂的情绪传染,无需物理接触或化学信号传递;只要“悲观蜂”能看到“乐观蜂”那种兴奋、快速的飞行姿态,它的情绪就会逐渐转好。反之,一旦用挡板挡住熊蜂的视线,就算两只熊蜂近在咫尺,快乐的“信号”也会彻底中断。
原来,对熊蜂来说,快乐真的只是“看一眼”就能“收到”的信号。
03 简约高效的 “智能设计”
这一发现改写了我们对情绪起源的认知。熊蜂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约两千万年,远比人类的演化历史悠久。它们拥有情绪传染能力,说明“情绪共鸣”可能不是生命演化后期才出现的“高级技能”,而是在更早的岁月里就已形成——或许是为了更好地协作寻找食物、共同躲避天敌,从而提升整个群体的生存概率。这一发现证明“情感共鸣”可能是社会动物普遍采用的低成本协作机制,而并非脊椎动物的专属。
更让人惊叹的是,熊蜂仅靠约100万个神经元的“迷你”大脑,就完成了这么复杂的社会行为。这挑战了“只有大脑容量巨大的动物才能拥有高级智能”的传统观念,表明“智能”并非需要海量的神经元,大脑结构也不一定越复杂越好。未来,科学家或许能通过解析熊蜂的神经机制,找到“情绪计算的最小单元”?
生命的奇妙永远超乎我们的想象。正如彭飞教授在研究解读中所言:“智能的关键不在于神经元数量,而在于其连接效率。”
04 熊蜂变身授粉能手?
熊蜂因为“传染快乐”的本事 ,还修炼成了“精准授粉能手”。研究团队把这个科学发现转化成能落地田间的“熊蜂定向授粉技术”。
实验已经证明,熊蜂能够建立起清晰的“颜色—奖励”关联记忆,这正是该项技术的核心。在实验室里,研究人员会给熊蜂做“定制化培训”:比如针对沙田柚花,就反复让熊蜂接触沙田柚花的颜色、形状甚至气味,同时搭配糖水奖励;遇到结构隐蔽的阳春砂花,就专门训练熊蜂识别这种“小众花朵”的特征。久而久之,熊蜂就形成了“只认目标花” 的条件反射,到了田间,它们会自动避开杂草花、其他作物花,专挑要授粉的花“下功夫”。
在广东韶关仁化县的 200 亩沙田柚基地,过去最让果农头疼的就是授粉。沙田柚得异花授粉才能结果,人工授粉要一朵朵涂花粉,不仅成本高,遇上刮风下雨还会错过最佳授粉期;靠自然虫媒又担心它们“偷懒”,结出的果子又小、又多畸形。
自从放了“训练过的熊蜂”,情况完全变了:熊蜂不怕冷、能适应弱光,每天能“到访”几百朵花,而且授粉时的振动会让花粉均匀附着,果子发育得更饱满。数据显示,用了这项技术后,沙田柚平均产量涨了20%-30%,畸形果出现得少了,优质果的比例大大增加。这样算下来,每亩能省几百元人工成本,还能多赚不少钱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在阳春砂的种植上。阳春砂的花特别“隐蔽”,花冠闭合、花粉藏得深,野生虫媒很难发现它的“踪迹”,采用人工授粉的方式呢?又因为花太小、数量太多,根本忙不过来,之前坐果率连20%都不到。而熊蜂经过训练后,能精准找到阳春砂花,把坐果率提升到60%以上,直接帮阳春砂种植突破了“授粉瓶颈”,填补了这项领域的技术空白。
这样一看,熊蜂还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了人类。小小的快乐带来的影响无远弗届。
探索永无止境。如果积极情绪会传染,那悲观情绪是不是也会在熊蜂间传递呢?未来,科学家们还想知道:熊蜂会不会“传染”坏心情?其他昆虫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绪传递能力?而这些答案,将继续拓展我们对“智能”和“生命”的理解边界。
作者:小青 科普创作者
审核:徐晗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